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岁月的勋章——山钢劳模,铸就钢铁脊梁

时间:2025-05-07 来源:新闻传媒中心

在莱钢档案馆劳模展区,多组镌刻着时代印记的劳模照片静静伫立。泛黄的奖状、密密麻麻的文字、老工装上岁月侵蚀的痕迹,以及投影里传出的铿锵誓言,共同交织成一幅跨越时空的奋斗长卷。就这样,劳模精神在代代相传的凝望里,完成了一场无声却有力的接力。

这些内容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在山钢的奋进征程中,一代代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山钢劳模群体始终相伴同行。他们用奋斗与实践生动诠释着百炼成钢的硬核力量永远源自内心深处的赤诚。

甘于奉献:奋斗不息 薪火绵延

站在记忆的深处回望,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日常,其实都暗藏着命运的脉络。某个寻常的午后,某个不经意的转身,都在岁月的长河中埋下了伏笔,成为铸就辉煌的基石。

“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干啥就干好啥。”说这话的,是一位身着洗得发白工作服的老人,他就是莱钢建厂后首位全国劳动模范——赵继俊。

黝黑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嘴角却始终挂着淳朴的笑容。1965年,全国开展“三线”建设,农村娃赵继俊走出农门,成为一名企业工人。怀揣着对党和人民的感恩之情,他和工友们仅靠着铁锨、钢钎等工具,在荒山野岭中开山劈石,在几年时间内相继建成了特钢1.5吨电炉、5吨电炉等生产线。在艰苦的浇钢岗位上,赵继俊凭借“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不断摸索、潜心研究,总结出“三紧一平正,三快两准两检查”的“赵继俊浇钢操作法”。在这一操作法的助力下,他所在的班组连续5年在车间排名第一名。

1989年,赵继俊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作为山东省代表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他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故事传遍莱钢,成为激励大家的榜样。

时光流转,榜样的力量持续迸发。1990年,左炳伟从莱钢技校炼钢专业毕业,被分配到莱钢炼钢厂,正式开启了他的钢铁人生。

“要干,就要成为行业标杆。”在炽热的炉前,左炳伟立下这样的誓言。盛夏的车间里热浪滚滚,他的工装反复被汗水浸透又被烤干,结出一层细密的盐霜。左炳伟凭借锲而不舍的努力,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只需打量一眼炉火,就能精准判断温度,误差不超过3摄氏度;钢水取样时,他目测的碳含量成分也分毫不差。

左炳伟深入研究、提炼出7项操作法,每年为企业创造的经济效益超过千万元。他还带领同事创造了转炉炉龄37271炉、出钢口寿命1046炉、炉龄17013炉不补炉的同类炉型三项世界纪录。

2007年,左炳伟的事迹刊登在报纸上,刚毕业的杨雷深受触动。此后他十余遍研读 882 页的《高炉炼铁生产技术手册》,将核心知识点熟稔于心。2011年,他成为青工中第一个能独立操作3200立方米大高炉的值班工长。

2016年5月,杨雷选调进入日照公司,担任有着“齐鲁第一大高炉”之称的1号5100立方米高炉值班室班长。他充分吸收、借鉴国内大高炉的操作经验,结合5100立方米高炉的设计特点,编制起草了开炉期间的各项准备方案。该高炉日产量突破万吨,创造了国内5000级以上特大型高炉“开炉即达产、达产即达效”的新纪录。

创新筑梦:突破藩篱 开拓新篇

当思想的藩篱被胆识拆除,创新的羽翼便能划破长空。子夜时分的茅塞顿开,挫折后的醍醐灌顶,那些看似寻常的探索,都暗藏着蜕变的契机。

“想适应快速发展的形势,就要敢于向‘先进’开刀。”在同事们眼中,王俊生就是这样一个“敢吃螃蟹”的人。2005年担任型钢厂大型轧钢车间主任后,面对当时国内生产规格最大、工艺水平最高的大型H型钢生产线,这位山东大汉带领他的团队接连创造佳绩:15天实现日达产、12分钟完成自动换辊、动态自动精度控制投入最快,被外方专家赞誉为“中国速度”。

面对德国西马克公司的技术垄断,王俊生带领团队自主开发了50余个规格的轧制程序,成功率高达100%。他提出的“偏心调整法”和“胀腹缩腿调整法”,破解了多项工艺难题。他主导的轧制道次优化方案,每月增产5000吨,每年为企业创效3000万元。

创新基因,始终流淌在山钢人的血脉中。4月的钢城,山钢股份物流运输部编组站调车场里,暖阳为铁轨披上一层金色的薄纱。

时间回溯至20世纪初,一个名为“姜立松班”的9人团队正在这里书写传奇。这个集加工、冲压、铆焊、铣刨等多工种于一体的微型“创新实验室”,摸索出“成果共享机制”“互动式伙伴”等工作法,累计完成140余项技术创新,创造经济效益逾百万元。

创新,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价值理念与精神血脉的延续。从单打独斗的孤灯夜战,到群体智慧的星火燎原,求变的勇气、革新的胆识、突破的锋芒、拼搏的意志,在一代代山钢人手中薪火相传。

“明星矿工”田家海,便是从矿山成长起来的杰出劳模代表。他曾是金岭矿业最年轻的班组长,获技术比武状元、山东省劳动模范等多项殊荣,他带领的班组还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称号。在众多荣誉中,田家海最珍视的始终是“矿工”这个朴实无华的称呼。对他而言,矿山不仅是成长的沃土,更是精神家园。

 作为淄博市首批劳模创新工作室的“领头羊”,田家海带领团队完成创新成果20多项,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500余万元,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智慧与担当,为企业创新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毫厘匠心:坚守平凡 铸就非凡

岁月是最好的见证者,就像钢铁在锻打中成就锋芒,匠心也在岁月里沉淀光芒。每一次看似普通的操作,都是通向卓越的台阶;每一份平凡的坚持,都在为未来的精彩奠基。

十几年没休过星期天,安全行驶 200 多万公里,完成货物周转量近千万吨,节油4万多升…… 这一连串闪光的数字,镌刻着莱钢汽运公司退休职工、全国劳模董全温对职业的无限热忱与责任担当。“不但车要开得好,还要学会修车。”董全温始终秉持这一信念,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董全温驾驶操作法”。该操作法被莱钢命名为一级操作法,成为企业驾驶员培训的标杆。在他驾驶生涯的最后两年,董全温强忍病痛依然坚守岗位参与抢运任务,他还坚持带徒传艺,为企业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的驾驶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敬业精神。

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凡,董全温并非个例,还有许多坚守初心的劳动者正以匠心铸就非凡。

“当我头戴面罩引燃电弧的时候,面罩后面就是一个属于我自己的世界,焊接的过程就像作画。”从白衣天使转型成为女焊工,诚安集团技术服务中心副经理蔺红霞用坚韧与执着诠释着“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的深刻内涵。

27岁,当同龄人追求安稳生活时,蔺红霞放下针管拿起焊枪。白天,她跟着师傅认真学艺;夜晚,她刻苦钻研理论知识。不到两年,她就从“门外汉”成长为首席技师。她练就的“听音辨参数”绝活,能在嘈杂的车间里听出十几米外的焊接参数。她参与企业内外上百项新建、检修冶金建设项目,焊接质量始终保持稳定,探伤一级片率达97%以上,所焊接的构件合格率均达100%。在被誉为“钢铁奥运”的全国大赛中,蔺红霞斩获亚军,两件作品还被选为展会样板。

作为焊接“总教头”,蔺红霞带出20余名徒弟,其中3人在全国大赛中获奖。她领衔的创新工作室取得18项国家专利,创效500余万元,为行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推动了焊接技术的创新发展。

同样是扎根钢铁行业的女工匠,山钢股份炼钢厂生产技术室/环保管理室主任师刘文凭用智慧与执着铸就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华章。2015年1月,亚马尔项目启动,该项目产品需在极寒条件下使用,对钢材性能以及夹杂物的要求极高,这是一个行业级难题。刘文凭和她的团队迎难而上,全程参与生产试验、现场跟踪、总结分析,最终成功攻克技术难关,实现了精炼控制、转炉冶炼和连铸操作水平的质的飞跃。

“工匠精神源于千百次试验的精研雕琢,是对极致与卓越的执着追求。”这是刘文凭常挂在嘴边的话。正是凭着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她先后主导完成20多项技术创新,每年为企业创效益近千万元,成为山钢技术创新领域的杰出代表。

山钢集团发展历程中,众多先进模范如璀璨星辰,照亮企业发展之路,也激发无数山钢人拼搏奋进。

近年来,山钢持续弘扬劳模与工匠精神,厚植劳动光荣、精益求精的风尚,越来越多爱岗敬业、锐意创新的劳模工匠不断涌现。

高炉旁忙碌的身影、焊花中坚毅的笑容,见证着山钢劳动故事的延续。一代代山钢人以汗水坚守初心,用匠心铸就辉煌,让钢铁精神与时代同频,在奋进中绽放光芒。(祝 崔中晔)


Copyright © 2010 金年会金字招牌信誉至上集团有限公司鲁ICP备10035343号 鲁公网安备 37010102000509号